• 區(qū)劃代碼:500243000000
    地名由來:據(jù)清光緒《彭水縣志·重修縣志序》說:“隋始置彭水縣,以彭水名!跺居钣洝分^彭為鼓聲,峽水澎湃,其聲似之,故以名縣!保ㄖ袊孛Z源詞典)

    歷史沿革:商周為巴國地,戰(zhàn)國楚威王時為黔中地,秦屬黔中郡。彭水東北的郁山有天然鹽泉,被人類發(fā)現(xiàn)和利用甚早,郁山周圍地區(qū)古代又盛產(chǎn)丹砂,丹砂沿江外運,故郁江、烏江這一段河,古名丹涪水。西漢武帝(前140年)即位,建涪陵縣于郁山,以地傍丹涪水,故名。轄今彭水,黔江,酉陽,秀山西部,石柱南部,武隆東部及貴州省思南以北的地區(qū)。新莽時稱巴亭。東漢建安六年(201年)益州牧劉璋分涪陵縣置涪陵(今郁山)、漢葭(葭,古作茶。今漢葭鎮(zhèn)),丹興(因盛產(chǎn)丹砂故名。今黔江)、永寧(今貴州思南)四縣,為巴東屬國。三國時,劉備置涪陵郡。西晉永嘉(307—312年)年間,涪陵郡“地歿蠻夷”達256年之久。東晉永和十二年(356年)涪陵郡遷枳縣,即今涪陵市。北周保定四年(564年)涪陵“蠻帥”田思鶴“以地內(nèi)附”,重新接受中央政權(quán)的領(lǐng)導(dǎo),置奉州。建德三年,(574年)又改為黔州。隋開皇十三年(593年)于郁山設(shè)彭水縣。當(dāng)時郁江名彭水,故名,為黔州治所。大業(yè)三年(607年)改為黔安郡,轄彭水,涪川(今思南)兩縣。唐武德元年(618年)改為黔州,屬江南西道,轄彭水,都上(貴州鳳岡縣)、石城(今黔江)三縣。第二年,又從彭水分出盈。ń衽硭堁筻l(xiāng))、洪杜(今貴州洪渡)等四縣。貞觀四年(630年)改屬山南道,將州縣治所從郁山遷到今漢葭鎮(zhèn)的縣壩,設(shè)都督府。開元二十年(733年)置黔中道,彭水為道、州、縣三級治所,轄今湖北建始以南,湖南沅陵以西,貴州畢節(jié)以東,廣西凌云以北的18個州。黔州領(lǐng)羈縻州先為9個、15個,后為50個。天寶六年(747年)黔州治所遷到烏江西岸壺頭山下,大順元年(890年),改黔中道為武泰軍節(jié)度。前蜀后蜀時,彭水仍為黔州治所,轄彭水、洪杜(地近洪杜山)、黔江、洋水(地近洋水)、信寧(有信寧山)、都濡(有都濡水)六縣。北宋仍設(shè)黔州于彭水,屬夔州路,嘉佑八年(1063年)省洪杜、洋水、信寧、都濡入彭水,轄彭水,黔江兩縣,領(lǐng)羈縻州49個。南宋紹定元年(1228年)默州升為紹慶府,筑府城于壺頭山南麓,領(lǐng)羈縻州56個。元代因之,轄境不變。至元二十年(1283年)屬四川行中書省,明玉珍據(jù)蜀時(1362—1371年),紹慶府屬大夏。明代洪武四年(1371年)彭水屬重慶府,洪武十年(1377年)改屬涪州。嘉靖三十三年(1554年)在今漢葭鎮(zhèn)修彭水縣城。清代順治二年(1645年),屬重慶府。雍正十二年(1734年)屬設(shè)在郁山的黔彭軍民廳。乾隆元年(1736年)屬酉陽直隸州。1913年屬東川道。1927年屬四川省長公署。1929年屬四川省政府,1945年屬四川省第八行政督察區(qū)。1949年11月16日后,屬川東行署涪陵地區(qū)。1952年11月,屬四川省涪陵專區(qū)。1968年屬四川省涪陵地區(qū)。1983年11月10日,國務(wù)院批準設(shè)立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。1988年5月,屬四川省黔江地區(qū)。中共中央、國務(wù)院1997年12月20日批準撤銷涪陵市及所轄的枳城區(qū)、李渡區(qū),設(shè)立重慶市涪陵區(qū)。原涪陵市所轄武隆縣由重慶市直接管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