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區(qū)劃代碼:140200000000
    地名由來:《寰宇通志》卷81載:大同府“以在大同川,故名”。大同川當在唐中受降城西,即今內(nèi)蒙古自治區(qū)烏拉特中旗黃河北岸地,沙陀族朱邪赤心(李國昌)授大同節(jié)度使即此。后沙陀內(nèi)徙,僑置大同軍于今地,遂襲大同之名。(中國地名語源詞典)

    歷史沿革:秦置平城縣,治今大同東北古城。東漢末治徙今代縣東平城堡。十六國還舊治。北魏孝武帝天興年間徙都平城,兼置司州。太和十八年(公元494年)北魏遷都洛陽,改司州為恒州,兼置代郡。孝昌二年(公元526年)州、郡俱廢。北齊天保七年(公元556年)復置恒州,治今大同東3公里。北周廢恒州。唐武德元年(公元618年)置北恒州。唐武德元年(公元618年)置北恒州,七年廢。貞觀十一年(公元637年)云州徙治今大同。永淳元年(公元628年)廢。開元二十年(公元732年)復置。天寶元年(公元742年)改云中郡。乾元元年(公元758年)復名云州。遼重熙十三年(公元1044年)建西京,升云州為大同府,兼置西京道。宋宣和五年(公元1123年)入宋,改置云中府。尋入金,復為大同府,仍為西京,改西京道為西京路。后廢京號及大同府。元至元二十五年(公元1288年)改西京路為大同路,屬河東山西道。明洪武七年(公元1374年)改大同府,屬山西布政使司。二十九年分置冀北道,治大同府。清順治年間大同府治一度徙今陽高縣境,不久復還舊治?滴跛哪辏ü1665年)廢冀北道。1912年廢府。1914年置雁門道。1930年廢。1949年以城關(guān)區(qū)置大同市,屬察哈爾省。1952年復歸山西省。1958年大仁縣劃歸大同市,改置郊區(qū)。市、縣俱屬晉北專區(qū)。1961年復為省直轄市。1964年改古城區(qū)為大同縣,改懷仁區(qū)為懷仁縣,仍屬大同市。1965年大同、懷仁2縣劃歸雁北專區(qū)。1970年降為雁北地區(qū)代管市。1972年復為省轄市。1993年撤銷雁北地區(qū),大同、陽高、天鎮(zhèn)、渾源、廣靈、靈丘、左云7縣劃歸大同市成今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