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區(qū)劃代碼:622921000000
    地名由來:因濱臨大夏河,故名。(中國地名語源詞典)

    歷史沿革:古為西羌之地,《史記·夏本紀》中有“導河積石至于龍門”及“西戎即即序”的記載。在前2100年前的夏朝初期境內就有西羌部落居住。秦昭王三十五年(前272年)置隴西郡,滅枹罕侯邑置枹罕縣,為臨夏縣建縣之始。前206年西漢建國,枹罕縣因秦之歸屬隴西郡。漢昭帝始元六年(前81年)以邊寨闊遠,取天水、隴西、張掖各2縣置金城郡,從此枹罕縣屬金城郡。東漢(25—220年)時,枹罕縣又改屬隴西郡。三國時枹罕屬曹魏。十六國前涼張駿時期始稱河州。西晉置晉興郡。南北朝時期,鮮卑族拓跋氏統(tǒng)一北方,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六年(445年)改河州為枹罕鎮(zhèn),至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(492年)又改為河州。隋時置枹罕郡。唐置風林、安鄉(xiāng)縣。唐、宋、金時屬河州。元為河州路。明為河州衛(wèi)。清時屬蘭州府河州。1913年改道、縣制,河州改為導河縣,屬蘭山道。1929年因縣內戰(zhàn)亂頻繁,忌諱導河縣與導火線是諧音,更名為臨夏縣。1934年設臨夏行政督察專員公署,臨夏隸屬之。1949年8月26日成立臨夏縣人民政府,10月設立臨夏專區(qū),屬臨夏專區(qū)。1950年2月縣、市分設,撤城內鎮(zhèn)、城關區(qū)成立臨夏市,臨夏縣址遷駐韓集鎮(zhèn)。1958年11月21日將臨夏縣、永靖縣并入臨夏市。1961年12月恢復臨夏縣建置,縣址仍遷駐韓集鎮(zhèn)。1973年12月7日撤銷臨夏市,轄區(qū)劃歸臨夏縣,縣址設在臨夏市。1980年6從臨夏縣劃出大河家、吹麻灘等16個鄉(xiāng),成立積石山保安族東鄉(xiāng)族撒拉族自治縣。1983年8月31日恢復臨夏市建置,臨夏縣址又遷至韓集鎮(zhèn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