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區(qū)劃代碼:542133000000
    地名由來:1960年與沙丁宗合并改設邊壩縣,駐邊壩。1970年遷東馬司。藏語“邊”意為“吉祥”,“壩”意為“燃燒”。“邊壩”意為“吉祥燃光”之地。(中國地名語源詞典)

    歷史沿革:前身是邊壩和沙丁兩個宗。邊壩宗原名達宗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,宗政府原設在普玉“丁”,大約100年前,將宗政府移至夏河灣(即現(xiàn)在邊壩鄉(xiāng)夏林村),邊壩寺內為宗政府臨時駐地,因此稱為邊壩宗。1959年前,邊壩宗轄7個體,沙丁宗轄8個體。1951年時兩宗約有萬余人。1960年1月邊壩宗與沙丁宗合并改稱邊壩縣,縣址設在夏林村,隸屬于昌都地區(qū)管轄。同年5月邊壩縣政府成立,6月中共邊壩縣委正式成立。1962年1月邊壩縣的江達和白嘎兩區(qū)分別劃歸索縣和比如縣。1968年2月,縣址從夏林村遷至怒江支流的麥曲河下游草卡鄉(xiāng)的東馬通。邊壩,藏語意為吉祥光輝、祥焰。1275年,元朝皇帝將西藏的政教權交給以八思巴為首的薩迦地方政權。八思巴回藏后封原麥多(熱則通)為邊壩。東馬是因麥曲河下游,兩岸的大山、河岸石頭均為紅色而得名,河兩岸有草壩,藏語叫通,故合稱為東馬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