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區(qū)劃代碼:321323000000
    地名由來:西漢元鼎元年(公元前116年)始建泗陽縣,城址在今泗陽縣新袁鎮(zhèn)東部,以其處古泗水之陽而得名。據(jù)《地學雜志》1914年第2號載《擬改各省重復縣名呈文并批》:“該縣在漢為泗陽縣,且泗水在縣北”,故名。(中國地名語源詞典)

    歷史沿革:夏、商屬九州之一的徐州。周屬青州▉猶國。春秋歸吳,吳亡入越。戰(zhàn)國時楚東侵,至泗上,遂為楚轄。秦始皇二十六年(公元前221年)置陵縣,治陵城,屬郯(東海)郡。西漢元鼎元年(公元前116年)始建泗陽縣,城址在今泗陽縣新袁鎮(zhèn)東部,以其處古泗水之陽而得名。三國時屬魏,魏文帝改泗陽為魏陽。晉置宿豫縣,后屬宿豫郡。隋、唐宿豫屬泗州。宋置淮陰郡、縣,先后屬徐州及淮陰軍。元初析建桃源縣,治唐時桃源鎮(zhèn),因以名縣。金興定二年(1218年),“以桃源地益以淮浦縣地”(清乾隆《桃源縣志》置淮濱縣,一年即廢。縣城先在今泗陽縣城廂鄉(xiāng)鍋底湖,元大德年間,因水漫而東遷于城廂街,元(后)“至元間,始筑土城”(乾隆《桃源縣志》)。明、清仍稱桃源,始終屬淮安府。民國三年(1914年)因與湖南桃源縣同名,復稱泗陽縣,屬淮揚道;1928年廢道屬省;1933年屬江蘇省第七行政督察區(qū)。1939年2月28日,日軍陷泗、城毀。抗日民主力量分別于縣之北境建泗沭縣,屬淮海行政區(qū);東南境建淮泗縣,西南境建泗陽縣,皆屬淮北行政區(qū);西境夾運河建運特區(qū)(縣級),先屬淮北,后屬淮海。1949年5月23日合并為原泗陽縣建置,縣政府駐眾興鎮(zhèn),先后隸屬蘇北行署、淮陰專署、淮陰專區(qū)。1983年1月,泗陽縣隸屬淮陰市。國務院1996年7月19日批準撤銷縣級宿遷市,設立地級宿遷市,將此縣劃歸宿遷市管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