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區(qū)劃代碼:410526000000
    地名由來:滑縣之名始于明朝洪武七年(1374年)。至于稱“滑”,因滑臺城而得名!对涂たh志》卷8說:滑州“取滑臺為名”!蹲x史方輿紀要》卷16引《郡縣志》:“滑臺城有三重,都城周二十里,相傳衛(wèi)靈公所筑,中小城謂之滑臺。昔時滑氏為壘,后人增以為城,高堅峻險,臨河有臺,故曰滑臺!保ㄖ袊孛Z源詞典)

    歷史沿革:滑縣之名始于明朝洪武七年(1374年)。至于稱“滑”,因滑臺城而得名!吨匦藁h志》記載:“周公次八子伯爵分封于滑,為滑伯”;炯,后裔改為滑氏!对椭尽吩疲骸盎蠟閴,后人增以為城,臨河有臺,故曰滑臺城。”《水經(jīng)注》曰:“舊說,滑臺人自修筑此城,因以名焉!鄙瞎胖畷r,滑境為顓頊、帝嚳之都(舊縣城東北土山村建有二帝陵,今屬內黃縣)。顓頊之后樊分封于衛(wèi)(顓頊之墟),建昆吾國。帝嚳之時,弈始封于▉(舊縣城東之衛(wèi)南),建▉國。夏為豕韋國(又作韋國),治所在舊縣城東南韋城。商代武丁滅韋,滑地歸商。春秋、戰(zhàn)國時為衛(wèi)國(衛(wèi)戴公廬曹,文公居楚丘,成公遷帝丘,歷十四世俱在滑境)。秦滅衛(wèi),始置白馬縣(至明方廢)治所在今白馬墻,北魏徙治滑臺城,即今舊縣城,隸屬東郡(至唐方廢)。兩漢因之,仍為白馬縣。三國時歸魏國。晉及十六國時,晉隆安二年(398年),后燕范陽王慕容德自鄴遷于滑臺(今舊縣城),建南燕國。南北朝時,宋治滑臺。北魏初置袞州(東袞州)于滑臺。北周改為郡為杞州。隋開皇十六年(596年)改設滑州,治所在滑臺城。大業(yè)二年(606年)復名袞州,尋廢。唐初改滑州為靈昌郡,乾元二年(759年)復名滑州。北宋初為靈河郡,熙寧五年(1072年)復名滑州。金、元時期,仍為滑州,隸屬山東大名府。明洪武七年(1374年)降州為縣,始稱滑縣。清雍正三年(1725年)改屬河南衛(wèi)輝府。1914年屬河南豫北道。1938年2月,日軍侵占滑縣,國民黨縣政府由舊縣城遷趙拐村。1940年4月初,冀魯豫軍區(qū)接管國民黨縣政府,建立滑縣抗日民主政府,隸屬冀魯豫邊區(qū)第二專員公署。5月,日偽在舊縣城內另立縣政府。1941年,在滑(縣)、內(黃)、濮(陽)三縣交界地建高陵縣;在滑(縣)、長(垣)兩縣交界地建衛(wèi)南縣。1943年,又于滑(縣)、長(垣)、封(丘)三縣交界地建濱河縣。1945年底,改滑縣抗日民主政府為滑縣民主政府,治所在萬集村,隸屬冀魯豫行署第四專員公署。1947年4月18日,滑縣全境解放。1949年8月,道口鎮(zhèn)(原屬浚縣)劃歸滑縣,高陵、濱河兩縣撤銷,滑(縣)、衛(wèi)(南)兩縣合并,三縣轄區(qū)分歸原來各縣。1949年11月,縣政府自萬集村遷至道口鎮(zhèn),屬平原省濮陽專區(qū)。1954年10月,隸屬安陽專區(qū)。1958年3月,隸屬新鄉(xiāng)專區(qū)。1962年2月,復屬安陽專區(qū)。1983年,隸屬濮陽市。1986年2月改屬安陽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