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區(qū)劃代碼:410728000000
    地名由來:秦設郡縣,因縣有防垣,故名長垣縣,“長垣”之名由此始。《水經(jīng)·濟水注》載:長垣縣“故首垣矣,秦更從今名。王莽改為長固縣!蛾惲麸L俗傳》曰:縣有防垣,故縣氏之”?h以有防垣得名。(中國地名語源詞典)

    歷史沿革:西周時屬衛(wèi)國。春秋時為衛(wèi)國的蒲邑(今縣城所在),匡邑(今張寨鄉(xiāng)孔莊村)。戰(zhàn)國時魏國并匡,蒲,置首垣邑,邑治在今縣城東北5公里陳墻村。秦設郡縣,因縣有防垣,故名長垣縣,“長垣”之名由此始。初屬三川郡,后屬東郡。西漢時新置平丘縣和長羅侯國,皆轄今長垣縣一部分,俱屬兗州陳留郡。新莽改長垣縣為長固國。東漢置長垣侯國與平丘縣。后曾置長羅侯國,又廢。北魏屬司州東郡。自戰(zhàn)國(魏)到隋初歷時800余年,縣治皆在今陳墻村。隋初仍為長垣縣,后廢長垣縣置匡城縣。宋初避太祖“匡”諱,改為鶴丘縣,后復改為長垣縣,沿用至今。自隋至金初歷時608年,縣治皆在今司坡村一帶。金時昌五年(1194年)黃河改道,為避水患,于泰和四年(1204年)遷縣治于柳冢一帶,泰和八年(1208年)改屬大名路開州(今濮陽)。元初,一度改保垣州,不久仍改為長垣縣,隸中書省,初歸大名府,后屬開州。金、元兩代縣治均在柳冢。明洪武二年因黃河水患,遷縣治于蒲城鎮(zhèn),即今治所在地,現(xiàn)城垣為遷治后所筑。清至民國,長垣隸屬河北省大名府。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,國民黨、日偽、抗日民主政府并存。1940年4月12日在河東竹林村成立長垣縣抗日民主政府。1941年冀魯豫行署將長垣縣河東部分劃出成立東垣縣抗日民主政府。1943年將長垣縣西北部劃歸衛(wèi)南抗日民主政府,同時劃長(垣)、滑、濮(陽)、東(明)4縣邊區(qū)成立濱河縣抗日民主政府,1945年濱河縣撤銷,歸長垣縣人民政府。新中國成立長垣縣劃歸平原省,屬濮陽專區(qū)。1952年平原省撤銷并入河南省,仍屬濮陽專區(qū)。1954年濮陽專區(qū)撤銷,長垣先后劃歸新鄉(xiāng)、安陽專區(qū)管轄。1983年歸新建的濮陽市,1986年初劃歸新鄉(xiāng)市至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