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區(qū)劃代碼:220323000000
    地名由來:《吉林外紀》卷2載:“伊通河以河得名!眳才暹h《略論吉林省境內(nèi)現(xiàn)存的滿語地名》稱,“伊通”滿語意為“半翅鳥”。(中國地名語源詞典)

    歷史沿革:伊通一詞系滿語,源于伊通河名,漢語為“光涌、洪大”之意。伊通歷史悠久,是滿族及其先世生息繁衍的地方。從遠古先秦的肅慎到漢代的挹婁,都生活在這里。漢武帝時處玄菟郡西,南北朝時,伊通為勿吉白山部屬;隋朝時伊通屬高句麗,為其國防重地,筑堡屯兵。隋唐以后為渤海郡轄,伊通屬中京顯德府。五代時,伊通屬人皇王輝發(fā)部,宋時伊通屬東京咸平路。元朝伊通屬咸平府,開源路轄。明朝伊通先后分別屬于努爾干都司的勒虎山衛(wèi),達喜穆魯衛(wèi)、呼蘭山衛(wèi)、烏爾堅山衛(wèi)、葉赫塔山衛(wèi)、伊教河衛(wèi)、雅哈河衛(wèi)、烏蘇區(qū)、穆河蘇衛(wèi)、呼魯河衛(wèi),葉赫部管轄。清初,伊通直接隸屬永吉廳。雍正六年(1728年)設鑲黃、正黃二旗公署。隸屬永吉州。嘉慶十九年(1814年)設伊通河分防巡檢隸屬吉林廳。光緒八年(1882年),伊通設州治,屬吉林府。光緒三十三年(1907年)屬吉林西路道。宣統(tǒng)元年(1909年)伊通升為隸州,直隸于吉林省西南路分檢兵備道。1913年,伊通改州為縣,隸屬長春道。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東北,成立偽滿州國,1932年設立偽伊通縣公署,隸屬偽吉林省。1941年1月,伊通與雙陽合并為通陽縣,隸屬偽吉林省。1945年抗日戰(zhàn)爭勝利后,于1946年3月伊通雙陽分設恢復伊通縣治。1946年5月末國民黨占領伊通縣,1947年10月1日,伊通解放,伊通縣人民政府遷回縣城,隸屬吉林省。1956年11月,伊通為公主嶺專員公署轄縣。1958年為四平專員公署轄縣。1983年8月為四平市轄縣,1985年2月為公主嶺市轄縣。1986年再次歸四平市,1988年8月30日,經(jīng)國務院批準,撤銷伊通縣成立伊通滿族自治縣,仍為四平市轄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