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區(qū)劃代碼:410221000000
    地名由來:商湯滅夏,封禹裔少康之后于此,以地多杞柳,故名杞國,都雍丘(今縣城)。《史記·陳杞世家》:“周武王克殷紂,求禹之后,得東樓公,封之于杞,以奉夏后氏祀!辫剑、商、周為杞國。《春秋·隱公四年》:“春,王二月,莒人伐杞,取牟婁。”杜預(yù)注:“杞國本都陳留雍丘縣!鼻刂糜呵鹂h。隋開皇十六年(596年)于縣置杞州,唐貞觀元年(627年)州廢。五代晉改雍丘縣為杞縣,仍以古杞國為名。(中國地名語源詞典)

    歷史沿革:商湯滅夏,封禹裔少康之后于此,以地多杞柳,故名杞國,都雍丘(今縣城)。商滅夏,復(fù)封禹之后于杞,仍稱杞國。時杞、陳、宋三國分領(lǐng)杞地;杞地雍丘,陳領(lǐng)圉邑(今杞縣圉鎮(zhèn),后入鄭),宋領(lǐng)外黃邑(1928年杞縣劃給民權(quán)部分及其以東地區(qū))。東周平王二十一年(前740年),杞國東遷淳于(今山東安丘縣),地入鄭,置為雍丘邑(亦曾屬宋),圉及外黃仍舊。秦初置雍丘縣,外黃都尉,初隸東郡,后改隸三川郡。西漢初,雍丘、外黃仍舊。元狩元年(前122年)改隸陳留郡;圉置為圉縣,隸淮陽國。新莽改圉為益歲縣,仍隸淮陽國。東漢光武元年(25年),復(fù)名圉縣,改隸陳留郡。三國魏時,圉、雍丘、外黃三縣均隸陳留國。西晉泰始元年(265年),廢圉縣、存雍丘、外黃。永嘉六年(312年)淪于后趙石勒。下至?xí)x亡(420年)的108年間,杞地先后為漢、羯、鮮卑、氐、羌5族交替統(tǒng)治,11次改屬。隋開皇六年(586年)于雍丘置杞州,轄6縣。煬帝大業(yè)三年(607年)廢杞州,縣屬梁郡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,復(fù)于雍丘置杞州,貞觀元年(627年)廢杞州,并圉城縣、外黃縣入雍丘,3縣合一,雍丘縣,隸汴州。五代梁開平元年(907年)升雍丘為畿縣。五代晉天福三年(938年)改稱杞縣。北宋仍稱雍丘。金正隆五年(1160年)再改雍丘為杞縣至今。元初隸河南江北行中書省南京路(1228年改汴梁路)。明、清隸開封府。清宣統(tǒng)三年(1911年)屬開歸陳許道。1912年隸豫東道(1914年6月改稱開封道)。1927年廢道,直屬河南省政府。1932年八月于杞縣河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區(qū),同年10月改隸第二行政督察區(qū)(商丘)。1938年8月改隸第十二督察區(qū),至1949年國民黨政權(quán)覆亡。杞縣自1925年建立中共地方黨團組織至建立新中國的24年中,曾建立了若干名稱不同、形式不一的政權(quán)機構(gòu)。1927年5月25日,中共黨員吳芝圃、蕭人鵠等率領(lǐng)杞縣農(nóng)民自衛(wèi)團傅集、何寨等團攻克縣城,成立了臨時治安委員會,代行縣政府職能。1938年5月,中共豫東特委開辟睢杞太抗日根據(jù)地(后稱水東根據(jù)地)。1944年8月,建立芝圃縣、克威縣、達生縣。1945年8月26日,杞縣全境解放。1949年杞縣隸屬陳留專區(qū)。1952年6月陳留專區(qū)并入鄭州專區(qū),杞縣改隸鄭州專區(qū)。1955年1月,鄭州專區(qū)改稱為開封專區(qū)。1983年8月,撤銷地區(qū)并入開封市,杞縣改隸開封市至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