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區(qū)劃代碼:130634000000
    地名由來:曲陽因古時建城于恒山彎曲之陽而得名《見水經(jīng)注》!端(jīng)·滱水注》:“城在山曲之陽,是曰曲陽。有下,故此為上也!卑矗合虑枌倬蘼箍,在上曲陽東南,今晉州市西!跺居钔ㄖ尽肪4真定府曲陽縣:“漢置上曲陽縣,取太行之陽轉曲處為名!北饼R去“上”字,改名曲陽縣。(中國地名語源詞典)

    歷史沿革:曲陽地名在戰(zhàn)國時即使用。趙武靈王二十一年(前305年)“攻中山、合軍曲縣”(《史記趙世家》),此為曲陽最早見于史乘的記載。曲陽因古時建城于恒山彎曲之陽而得名《見水經(jīng)注》。漢代因鉅鹿郡有下曲陽,故稱為上曲陽。至北齊時下曲陽廢,故此復名曲陽。隋初又改為恒陽。唐元和十五年(820年)因避穆宗李恒名諱,復名曲陽,沿用至今。春秋時屬鮮虞國地。戰(zhàn)國時先為中山國。趙惠文王三年(前296年),趙滅中山后歸于趙。秦代始置曲陽縣,屬恒山郡。西漢時更名為上曲陽縣,仍屬恒山郡。文帝元年(179年)恒山郡改常山郡,上曲陽仍屬之。東漢屬中山國。三國魏、兩晉時改屬常山郡。北魏初,上曲陽縣徙于今治,并更隸中山郡。太平真君七年(446年)省入新市縣。景明元年(500年)復析置。北齊天保七年(556年),復名曲陽縣,仍屬中山郡。隋代改屬鮮虞郡。開皇三年(583年)更屬定州,六年改曲陽縣為石邑縣,次年改稱恒陽縣。大業(yè)三年(607年)罷定州,改屬博陵郡,九年博陵郡改名高陽郡,恒陽縣仍屬之。唐代武德四年(621年),屬定州。天寶元年(742年)罷定州,復屬博陵郡。大歷三年(768年)改屬泜州。九年復屬定州。元和十五年(820年)恒陽縣復名曲陽縣,仍屬定州。五代北宋時因之。金明昌四年(1193年)始析曲陽縣西北部并行唐縣北部置阜平縣。元初,曲陽縣改恒州,后復為縣,世祖時改屬保定路。明清兩代,曲陽縣仍屬定州。1913年改屬范陽道。1914年更隸保定道。1928年廢道,曲陽縣始直隸于河北省。1937年屬河北省第十一督察區(qū)。1949年1月先后屬晉察冀邊區(qū)、冀西區(qū)二專區(qū)、邊區(qū)四專區(qū)、北岳區(qū)四專區(qū)、冀晉區(qū)三專區(qū)、察哈爾省易水專區(qū)。10月后,曲陽縣屬河北省定縣專區(qū)。1954年4月24日,撤銷定縣專區(qū),曲陽縣劃歸保定專區(qū)。1958年12月20日,撤銷曲陽縣,并入定縣。1961年7月9日,析定縣復置曲陽縣,仍屬保定專區(qū)。1970年保定專區(qū)改為保定地區(qū),曲陽縣仍屬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