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區(qū)劃代碼:131128000000
    地名由來:因境內地勢高,多土崗、沙丘,為求物阜民豐而得名,又取《尚書》“阜成于民”之義!稜栄·釋地》稱:“大陸曰阜!薄墩f文》稱“阜”為“山無石者”。劉熙《釋名》說:“土山曰阜”。本縣境坡阜較高,河患較輕,取《尚書》“阜成兆民”之義,定名為“阜成”。后改為阜城。(中國地名語源詞典)

    歷史沿革:春秋屬晉,戰(zhàn)國為燕、趙、齊國之地,秦屬鉅鹿郡。西漢始置阜城縣。因境內地勢高,多土崗、沙丘,為求物阜民豐而得名,又取《尚書》“阜成于民”之義。治今古城,時弓高縣、候井縣、蒲領縣亦在今境,屬幽州勃?。漢景帝改名昌城,屬冀州信都國。東漢時復為阜城縣,屬冀州安平國。三國時屬魏,隸勃?ぁD媳背,初屬北魏冀武邑郡,后隸長樂郡。北齊天保七年(556年)縣治移于今阜城。隋初屬長樂郡,后屬河間府,又隸觀州,再屬冀州信都郡。唐初屬觀州,貞觀十七年(643年)屬河北道冀州信都郡。天祐二年(905年)更名漢阜,后復為阜城縣。宋初屬冀州,嘉祐八年(1063年)省入東光,后復置,屬河北東路永靜軍。靖康年間(1126-1127年)偽齊帝劉豫改名為阜昌郡,為郡治。金代復為阜城縣并改名景州。元代末、明、清,屬河間府。1913年屬渤海道。1914年屬津海道。1928年改屬河北省。1938-1945年東光西區(qū)與阜城縣合置阜東縣,治今景縣孫鎮(zhèn),1946年5月遷入阜城境內。1949年復名阜城縣,隸衡水專區(qū),1952年改屬滄縣專區(qū)。1958年11月并入交河縣,隸滄縣專區(qū),后隸天津市南郊區(qū)。1961年5月交河縣分為東光、交河、南皮三縣,原阜城磚門以東地區(qū)劃當東光縣,以西劃歸交河縣。1962年5月恢復阜城縣建制,復歸衡水專區(qū)。1970年屬衡水地區(qū)。